·设为首页 ·收藏本站业务电话:15812469196,020-22926644  业务QQ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交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交谈  业务邮箱:654985325@qq.com
网站公告: 2018年职称评审开始了,论文好网一如既往服务于你们,并给与最大优惠。
护理论文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- 护理论文
  •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
  • 浏览 8922 次 【字号 】 发布日期:[ 2010-4-13 ]

  •   4.3 选择性5-HT再摄取抑制剂(SSRI) 

      选择性5-HT再摄取抑制剂(SSRI)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新型抗抑郁药物。SSRI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5-HT突触前膜再摄取,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的5-HT浓度增加,从而提高5-HT能神经传递而发挥抗抑郁的药理作用。常用药物有氟西汀、帕罗西汀、舍曲林、西酞普兰,氟伏沙明等。

        临床显示选择性SSRI在保持经典抗抑郁的同时,显著减少其他受体所出现的不良反应。因此临床应用安全范围较TCA显著增加。成为现阶段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[10],对重症抑郁患者2~3周即可显效。服用方法简单,不需要用药监测。用药时不能与MAOI合用,以免导致5-HT综合征。需用MAOI时,至少停用SSRI 1~2周。由于经胃肠吸收,肝脏代谢,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功能紊乱,部分也有性功能障碍。

      4.4 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 

      20世纪90年代后期,发现了一些选择性高、不良反应少、疗效较好的NE再摄取抑制剂,第一个为1997年英国首次上市瑞波西汀,可有效阻滞NE再摄取,其它药理活性较弱,临床表明该药抗抑郁效果与SSRI类似,适用于内源性、更年期抑郁症。

      4.5 5-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 

      此类药物是一种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的新型抗抑郁药。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滞NE和5-HT两种递质的再摄取而发挥作用。低剂量为抑制5-HT再摄取,高剂量为抑制NE的再摄取,对重症和难治抑郁一周有效。但对肾上腺素能受体、组胺受体几乎无作用[11]。因此,副作用较小,起效较快。临床常用有文拉法辛,它既是一种有效的抗抑郁药,也是一种有效的抗焦虑药(包括惊恐障碍治疗)。

      4.6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-HT能抗抑郁药 

      该类药物的代表药是米氮平,它通过选择性拮抗位于5-HT能神经元末端突触前α2受体,使NE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,增加NE的释放。释放的NE作用于5-HT能神经元的α1受体,而加速5-HT能神经元瞬间点燃率,使神经末梢5-HT释放增加。而早期的三环类和早期的SSRI都不作用于α1受体,这也是它们起效滞后的原因。因此,米氮平被认为是有双重机制的抗抑郁药物[12]。由于对组胺H1受体拮抗产生的不良反应是镇静、疲倦、体重增加,尤其是体重增加被认为是最严重的问题。

      4.7 其它新药

      除了上述作用机制比较明确的药物外,还有无法归类的新药,如黛力新、布普品;天然植物提取品种路忧泰,它是圣约翰草提取物,为一种天然药物[13],其药理作用复杂,对脑细胞的5-HT、NA、DA的再摄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并对三个系统再摄取抑制作用维持平衡,对轻中度抑郁有良好疗效,由于该药为天然药物,不良反应轻,在欧美有良好市场;还有抗抑郁增效剂,如丁螺环酮、再普乐等,中药人参、银杏、石菖蒲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。

      5 展望

        尽管抑郁症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,但只要全社会人员积极行动起来,及早识别和认识,提高就医率,抑郁症将会得到很好的治疗。虽然现有抗抑郁药物仍然不能满足临床各类人群需要,但随着对抑郁发病机制深入了解,双重甚至三重作用机制抗抑郁药物的开发,将会有更多疗效可靠、起效迅速、剂量易于控制,安全耐受性好的新型抗抑郁药物问世,天然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和发展趋势[14],从而较大提高抑郁患者的生命质量。

    【参考文献】
      1]李晓昆,马欣欣,李素琴.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药物研究进展[J].河北医药,2006,28(2):130-131.

      [2]贾守梅,路正义,胡雁,等.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[J].中国全科医药,2005,8:203-205.

      [3]高宵飞,王雪琦,何成,等.抑郁症单胺类递质受体研究进展[J].生理科学进展,2002,33:1321-1326.

      [4]董建明.抗抑郁药的发展方向[J].临床精神医学杂志,2002,12(2):116-117.

      [5]刘艳梅,祁红,陈红专.抗抑郁药的信号转导机制[J].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,2004,9(12):1321-1326.

      [6]曾沃坦.抗抑郁药理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航天医学杂志,2003,5(5):74-76.

      [7]王珍琦,刘伟光,龚守良.抗抑郁药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[J].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,2004,30(5):827.

      [8]董文心.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[J].中国药科大学学报,2002,33:318-321.

  • [1] [2]

业务电话:15812469196,020-22926644 业务QQ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交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交谈 业务邮箱:654985325@qq.com

CopyRight(C)2004-2020 广州文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52946号-2

所有资料均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,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。

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,请联系指出,论文好网会立即删除有关内容!